徐程也是老江湖了,自然不会多说什么,张洮一看,暴跳如雷,他本来脾气就大,一见有人攻击刘岱,立马炸了。
何烨是新入阁的,还轮不到他说话,默默看完。
这份折子原样封好,给皇帝呈上去。
接下来三天,并未有什么动静,刘岱想着,皇帝该是把折子留中了。当然,事情是不能如此善罢甘休的,那个贾鹏程,既然这么爱挑毛病,就别想着鹏程万里了。
本以为事情像以往那样平静地过去,第四天寅时一过,刘岱依旧率领文武百官,在午门外等候上朝。
到了武英殿,百官分列站好,不多时三声鞭响,皇帝就登上御座,他一脸柔和平静,看了一眼座下众人,便有人上前启奏。
最近这段日子,后明还算太平,长江和黄河流域,都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灾情,看来今年大家吃饱饭是没问题了,说是个稍微富足的年份也不为过。
于是朝政之事,大多是些例行公事,朱凌锶耳朵里听着,不时点头称赞,心中却在悄悄盘算,不知谢靖的计划,能不能如愿施行。
一开始知道皇帝要参与自己的计划,谢靖很是意外。
徐程自是大喜过望,他和刘岱一样,深知皇权是唯一能左右政治斗争的武器,只不过他自恃高洁,并不愿意为了达到目的就顺从皇帝。
而朱凌锶,以往在朝政大事上,谁都不肯得罪,又爱充当和事佬,对刘岱颇为倚仗,因此徐程对他并不期待。
如今皇帝却提出要帮忙,真是天上掉馅饼,徐程哪有不乐意的。
谢靖却踌躇了。
刘岱做出那样的事,谢靖觉得自有把握在朝堂上斗倒此人,可要是轮到皇帝出手,只怕有人说他偏听偏信,暗害忠良。
刘党在朝中,势力广大,不可不防。
为君之道,重在制衡。自诩明智的皇帝,莫不是看着手下各派大臣互相撕扯,斗得精疲力竭,到头来还要齐齐跪下说句“皇上圣明”。
如今朱凌锶要亲自下场,谢靖为他捏了把汗。
徐程简直要捶胸顿足,“九升,都什么时候了,你还想着不把皇上扯进来,你当皇帝是孩子,可你想想,哪个天子能容忍眼前有刘岱那样的人。”
按照徐程的揣度,朱凌锶看不顺眼刘岱,是亲政之后,想要夺回被首辅擅专的权力,什么遇刺,什么北项,都是借口。
只有谢靖知道,不是这样的,若不是刘岱与北项私下勾结,冲着他的能力,还有一些才情,哪怕是这些年的功劳苦劳,皇帝也会继续容忍他。
可他没有办法给徐程解释,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,皇帝能心胸宽大到这种地步。
但是他了解朱凌锶。
所以虽然有些犹豫,不愿皇帝去和刘岱对上,但是朱凌锶既然这么要求,谢靖就知道,他已经下定了决心。